電線電纜職業里的志士仁人在不斷地呼吁企業應理性競爭,職業應整合整頓,但都沒有提出切實可行的辦法來。
我認為,在討論職業怎樣開展之前,應當先摸清職業家底,獲得 手資料,否則談及職業問題也是隔靴搔癢,討論職業開展也是方向不明,以致使本該落地有聲的輔導性話語不夠力度。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電線電纜職業規模迅速擴展,據說已成為世界第二大。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們對全國電線電纜職業的家底一清二楚,各省市乃至全國有多少個電線電纜廠以及它們的狀況怎樣了如指掌。
由于那時候是計劃經濟年代,政府有準確的統計數據。
而近30多年來,各地紛繁建立電線電纜工廠,并且建立的和關閉的層出不窮,根本沒有準確的統計數字。
于是,人們就想當然大約摸說出一個全國電線電纜企業數模來,例如:2007年的是4700多家,2008年的是5000多家,2009年的是7500多家,2010年的數據更可觀,有人說是10000多家。
至于這些數據是怎樣來的,恐怕誰也說不準。
一個如此龐大的工業,如果連自己準確的家底都不清楚,就在那里大談職業怎樣開展,其結果不是誤導,就是無的放矢。
眾所周知,電線電纜職業的產品五花八門。
如果把各種大大小小的電線電纜廠大約摸的企業總數拿來規劃這個職業的開展,顯然是不合情理的。
上世紀90年代,人們呼吁約束低壓電力電纜出產,10年代呼吁約束中壓
裁線機交聯電纜出產,2010年至今除了約束中低壓電力電纜之外,又開端呼吁約束高壓和超高壓電力電纜出產了。
據說,他們呼吁的依據是職業的出產能力數據和市場需求的數據。
對于全職業的出產能力,又有誰能說得清每種產品的確切數字呢?全國到底有多少個工廠可制造中壓交聯電纜,總共有多少條中壓電纜CCV出產線,總共有多少座VCV立塔、高壓VCV出產線和高壓CCV出產線?會議報告里和各種媒體資料上,都說是"大約"的數字。
這些"大約"的數據,能作為輔導職業開展或整合的依據么?就中壓交聯電纜出產能力而言,2007年評審國家先進產品時發生的出產線條數和產能數據極端夸大的數據游戲,不僅激怒了國家質檢管理部門,并且至今在職業內傳為笑料和令人茫然。
對于產品的市場需求,據說現有數據的主要來源是各地電力公司的電力系統包括城鄉電網改造用的中高壓電纜招標采購數量,而忽視了遍布全國各地城鄉的各種民用基建工程和工礦企業建設與改造的電纜用量。
后者的用量可能比前者還多,怎能只憑電力部門的需求量來定乾坤。
當然,不論是產能還是市場用量,看起來都是很難統計準確的數字,但其實也并不是完全做不到,能有90%以上的準確度已經不錯。
建議職業歸口單位組織進行一次多方面的職業摸底查詢。
查詢的方式、內容、實施辦法和數據統計能夠是:查詢方式:由職業歸口單位牽頭,并以國家某厲害機構的名義正式發文,組織各省電線電纜職業協會實施。
省級職業協會要為職業做點實事,不能只收會費、養活幾個人和招集會員單位遠道而來開一次夸夸其談、毫無作用的會、發幾個公司的產品樣本和幾張不咸不淡的資料就算了事。
省級職業協會也能夠再組織下面各縣市的職業協會(如果有的話)進行協助。
查詢內容:目前呼聲很高、當務之急的查詢內容,是全國和各省的電線電纜企業總數以及中高壓電力電纜的基本情況,例如:至今(能夠規定一個期限)中壓交聯電纜出產廠家數目和出產線數目,高壓和超高壓交聯電纜出產廠家數目、VCV立塔數目、高壓和超高壓VCV出產線和CCV出產線數目,以及以上各類電力電纜的年產能、銷售量和銷售額。
有可能的話,也附帶查詢統計低壓電力電纜的基本情況。
其他產品諸如建筑電線、架空導線、控制電纜、漆包線、銅通信電纜、光纜、海底電纜和門類繁復的特種電纜查詢,很好都能包括在內,視查詢表的設計而定。
實施辦法:能夠參照過去采用的職業走訪方法。
走訪人員能夠是省職業協會的辦事人員,也能夠由省職業協會組織幾個企業派人參加,費用由會費支付或者由企業資助。
電線電纜廠數目少的地區,能夠直接去工廠查詢;電線電纜廠多的地區,例如江蘇、安徽、河北和廣東等省,也能夠與當地工商部門、鄉鎮企業局以及職業協會聯合進行。
數據統計:由職業歸口單位制定統一的查詢表格并發至各省電線電纜職業協會。
各省職業協會查詢結束之后,要寫出數據詳盡的查詢報告上報給職業歸口單位,并分發至本省會員單位參閱。
職業歸口單位再依據各省來的查詢資料,按產品類別匯總出查詢報告,按產品類別提出產品開展意見,不該泛泛而談職業狀況,要有板有眼,有的放矢。
查詢報告既要上報國家有關部門,也要發至全職業,由于這是全職業的勞動成果。
在"十二五"開局之年,要制定切實可行的職業規劃,即要高瞻遠矚通觀國家經濟建設開展全局,也要立足本職業的實踐狀況。
不準確地掌握全職業的家底,很難制定出符合實踐的、讓絕大多數企業感興趣的以及對全職業有輔導性的規劃。
而職業的實踐狀況則來自于腳踏實地的查詢剖析。
只有自下而上來的查詢數據才是真實的、有遍及輔導意義和參閱價值的資料,而不是只依據幾百家企業的上報資料拍腦袋湊出來的、既無代表性、也無遍及輔導性的數字游戲。